吳哥城(Angkor Thom,又名大吳哥)是吳哥古跡之一,它是位於吳哥窟寺北方的城市遺跡。是在12世紀後半,由闍耶跋摩七世所建。
「吳哥(Angkor)」一詞,是由梵語「nagara(都市)」而來。「Thom」是高棉語「大」的意思。
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後,吳哥王國陷入內亂,接著外敵占婆入侵,搜括破壞首都耶輸陀羅補羅。當時還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,1181年登基為王,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至頂盛。他在成為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,重建吳哥城(Angkor Thom)。
鑑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,闍耶跋摩七世將吳哥城城牆築得特別高又厚實,城外建有護城河。
吳哥城最外圍是由3公尺的護城河,以及紅土所建的8公尺高的城壁所包圍著。外圍有五座城門:南大門、北大門、西大門、死者門、勝利門。各城門是塔的造型,東西南北四面雕有觀世音菩薩。
↑吳哥城的南大門,是塔的造型
↑吳哥城南大門,塔的四面雕有觀世音菩薩。
↑跨越護城河的橋,欄干刻有乳海攪拌的故事。有拉著naga巨蛇的阿修羅與諸神的雕像。
吳哥城的中央是巴戎廟(又名巴雲廟)。四周有蘇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空中宮殿、象群台、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(Udayadityavarman II)建立的巴普昂寺、瘌王台(又名癲王台,the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)等遺跡。
解說譯自日語維基百科,詳參:http://ja.wikipedia.org/wiki/%E3%82%A2%E3%83%B3%E3%82%B3%E3%83%BC%E3%83%AB%E3%83%BB%E3%83%88%E3%83%A0
巴戎寺Bayon:
巴戎寺(Bayon,又譯為巴戎廟、巴雲寺、巴雲廟)是佛教與印度教混雜的吳哥古跡。位於吳哥城(Angkor Thom,又名大吳哥)的中央。Bayon的稱呼很廣泛,用高棉發音的話,「Ba」是「美麗」之意,「yon」有「塔」之意。
巴戎寺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四面人像(或四面佛像),也是「微笑高棉」的由來,
一般認為人面像是表示觀世音菩薩。但是,因為也有戴著表示戰士、裝飾著葉子的帽冠,所以也有人認為人面像是闍耶跋摩七世的神格化及偶像化。
巴戎寺的建築:
巴戎寺與其它吳哥古跡的高棉建築一樣,採用拱形建築。
建築共分為三層,以高約43公尺的中央殿堂為中心,配置二重迴廊。
塔有將近50座,共計117個人面像(此亦有異說)。人面像的高度為1.7-2.2公尺左右,各個表情不同。
第一層
第一層在東西南北四方向有門。中間接近東門附近兩邊有平台。
第一迴廊有浮雕,也是乳海攪拌的浮雕等,但保存狀態不好。
第二迴廊(外迴廊)約160公尺×120公尺。現在所殘存的浮雕,與其它吳哥古跡有很大的不同。第二迴廊有描寫與占婆王國的戰爭,以及巴戎當時的市場、打獵景況等浮雕,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寶貴資料。(接下文)
解說譯自日語維基百科,詳參:
http://ja.wikipedia.org/wiki/%E3%83%90%E3%82%A4%E3%83%A8%E3%83%B3
↑巴戎寺位於吳哥城的中央,塔有將近50座 ,藍色帳篷處是正在修復的迴廊
↑入口處的告示牌顯示此寺的修復由日本贊助五年
↑中央殿堂外有兩重迴廊
↑第一層的第二迴廊(外迴廊),有描寫與占婆王國的戰爭的浮雕
↑迴廊上刻有巴戎當時的市場、打獵景況,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寶貴資料。
↑迴廊門楣上的浮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