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天的第一站是湖光山色的皇家浴池。
皇家浴池(Srah Srang)是位於吳哥的一座人工湖,位在斑蒂喀黛(Banteay Kdei)東門的對面。
建造於10世紀中葉,並曾於12世紀晚期或13世紀早期改建。
此處也很適合看日出或日落。
↑薄霧晨光中的皇家浴池,十分幽美
↑水的倒影令人賞欣悅目
詳參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7%9A%87%E5%AE%B6%E6%B5%B4%E6%B1%A0&variant=zh-tw
接著來到今天的重要景點:女王宮Banteay Srei
女王宮(Banteay Srei,即「女人的城堡」之意),又譯為女皇宮、班蒂斯蕾,是位於柬埔寨大吳哥東北的一座印度寺廟,供奉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。
建於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(Rajendravarman)王朝,而由他的兒子闇耶跋摩五世(Jayavarman V)於1002年完成。
“Banteay Srei” (女人的城堡)是10世紀後的新名稱,原本稱為”Tribhuvanamahesvara” (Great Lord of the Threefold World三重世界的偉大之神),是濕婆神的稱號。
據推測,”Banteay Srei”這個新名稱,是由於在赤砂岩牆上刻了很多devatas女神的緣故。
其中印度女神Devatas(印度女神的專有名詞,指守護精靈或天使)的雕像也被稱為「東方的蒙娜麗莎」。
整座寺廟大多以赤砂岩所建造。與其它吳哥古跡比較起來,女王宮的規模較小,但是因為全體都刻有精巧華美的深雕,所以深受觀光客們的喜愛,而得到「吳哥藝術寶石jewel of Khmer art」的稱譽。
↑從東南壕溝看女王宮
↑參拜的道路林伽(Linga)並列
林伽:英語作Linga,或Lingam,為印度教濕婆派和性力派崇拜的男性生殖器像,象徵濕婆神。
↑入口處的塔門
↑寺院中央有三座並列的殿堂及前室
↑為了保護古跡,整個女皇宮中央的部分(殿堂及藏經閣等)都全部用繩子圍起來,遊客只能從外圍觀看,不准進入
↑寺牆上刻有許多女神devatas或門衛神dvarapalas
↑據推測,本寺後來被稱為Banteay Srei(女人的城堡),是由於在赤砂岩牆上刻了很多devatas女神的緣故。
圖為devatas女神她的線條柔美,姿態優雅,有「東方的蒙娜麗莎」之稱。(本照片轉載自日語維基百科)
↑前室左右有藏經閣,有三層浮雕
↑藏經閣山形牆的浮雕,採用精密而立體的雕刻。本圖描寫印度神話,下半段是搖動世界(或者搖動Kailasa山)的惡魔Ravana及想要逃走的動物,上半段則是神及其妻。
↑這面山形牆描述獅人(或獸人) Narasimha用爪子抓著惡魔